脸上沾满了灰泥,心里落上了尘埃,两个被弃养的孩子相遇在混乱街角,靠偷蒙拐骗艰难度日。看透了伪善的面庞,听明了残酷的弃言,于是毫无血缘关系的苔花二人组建成临时家庭,在社会万巷中跌跌撞撞地活着,渐渐开出艳丽牡丹。
有原型故事打底,且小孩的演技也足以把观众情绪代入到他们的苦难里,电影能带来些许感动。
但剧本编排成平叙,仿佛请了一帮演员拍了个纪录片,少了艺术表达,多了真实刻画,而真实的悲剧拍出来了,真实的情感还差口气。虽说其间穿插的入伍偷盗情节能给人刺激,有所跌宕
“快点滚”这三个字里,既是大毛在提醒马亮重新生活,洗心革面,不要再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也是大毛希望马亮“滚出”眼下生活的不堪和困境,重新拥有一个美好人生的真挚祝福。
文 / 龙伟平
01:一首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代表作,他用清雅的文风,拟人的角度,歌颂了“苔藓”这种微小、不起眼的植物,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命意向。
这首诗是《野孩子》这部电影的一个文眼
妈妈就是好人吗?哥哥不要抛弃我……
看完电影,留守儿童轩轩的“哥哥不要抛弃我”,流浪孤儿马亮的“妈妈就是好人吗?”这两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是以社会新闻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两个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在生存与生活之间的徘徊挣扎。说到底,也不过是两个孩子,一个半大的青少年,一个完完全全的儿童,出于生活的无奈,被父母“离弃”,游荡在社会的角落,他们甚至没来得及“学习”接受道德规则的教育,唯一忌讳的是“制服”不许可的行动是不对的,但活着的问题,孩子能解决的力量真的很小
在看之前一直以为是一部从头到尾充满悲情的剧。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也会让人觉得可以欢笑。
记得特别深刻的一句话
从此你在哪儿,
我的家就在哪儿。
明明感觉特别温馨日常的画面,但是眼泪总是不受控制,可能这就是救赎的魅力吧。
这个世界,不会遗忘他们。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去侵入你的情绪,比那种刻意制造的泪点更加难忘。它的触动更震撼人心。
听朋友说是取材真实事件的,被勾起了好奇心。错过了一点开头,好在影响不大,一开始还在想小孩怎么会有化妆品(后面才知道来源),马亮虽然不带他玩,但还是会伸出援手。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真的是比较好的搭档。本来想着两个人相依为命也够可怜了,没想到还是会被盯上,虽说那个文叔没有坏到搞残孩子们,但本质上也还是没有做了正确的引导。不得不说还蛮难的。
马亮跟轩轩也在互动中逐步加深彼此的羁绊,看着他们把游乐园捯饬成一个家的时候真心觉得还不错,可惜生活还需要一些基础的保障……
《野孩子》其实是一部纪录片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anrenkong.com/pp/dy-10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