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金棕榈,本以为会是一部冗长的气质片,但是没想到却是一部细微到琐碎的生活片,只是是底层人民真正意义的现实体现,现实主义题材胜利,不过在金棕榈的历史上有点儿少见。
片如其名,我是布莱克,不是布莱尔,只是英国底层人民中的一员,但却不像欧洲很多吃劳保的底层人民,布莱克劳作了一辈子,刀子嘴豆腐心,对破坏公共秩序的事情呲之以鼻,对善良的无助人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但当生病失业要领补助金却被多番刁难、推诿,最后在申诉时过于紧张心脏病发的故事 。
推诿的第一阶段
喜欢《我是布莱克》这部电影倒不是所谓肯洛奇左翼倾向?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批人——rural/middle down, not-well-educated, used-to-be-middle-class, over-50, white man是大部分传统保守分子。细想一下,布莱克是一个代表——英美两次民调结果中的大部分沉默选民。电影里的刻画很到位,他们不会互联网,不用智能手机,不参与社交平台的讨论,然而在全球化新数码时代身份地位资产都被相对冲击,成了“被遗忘的一群人”,“被沉默的一群人”。如刘瑜所言——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被遗忘的人”——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有学位的白人群体”的经济地位,而福利和扶贫项目很大程度上帮助了黑人和其他低收入群体,但很多“没有学位的白人”作为曾经的“中产阶级”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经济地位不断下滑至“低收入阶层”,其怨恨不难想象。
网络社交时代吊诡是,我们会假以为“沉默的大多数”真的“在沉默”,事实则不。
附:
经济上而言,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根据皮尤中心的调查,从1971年到2015年,美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相对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
拧巴的故事,但是实在是有点太单调、直白、套路了。
叙述苦难的方式就是直接去表示有多苦,然后不断不断地重复有多苦;早生子、无知、卖淫、贫穷的循环隐隐也看到了;制度的繁琐、体制的恶、公务人员们严格执行制度不肯抬高一寸枪口,也看到了;
但人心的善与制度的恶未免太分明了一些,太套路了。每一个公务人员都在作恶(除了老妇人),每一个路人都温暖的心,猥琐的保安留言果然是皮条客。以为会在小女孩去找的时候死掉,又想想不够精彩,于是看到申诉的希望,看到要去厕所
让我想到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促使我思考,电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个命题对于文学也一样。
影片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那里也有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劳苦大众。就像大陆一样,吃低保的往往并不是急需这笔钱的人。看似福利,却成了新的特权。西方国家的问题是冰冷僵化的体制。表面上一套完整的游戏规则,恰恰忽略了最值得关注的人本身。
凯蒂被迫卖身是不是像极了《悲惨世界》的芳汀。布莱克冒充寻欢者和小女孩看望布莱克两场戏好戳泪点
选择这个导演这部电影的初衷源于对许鞍华的喜爱,听说许鞍华很推崇肯洛奇。看完发现,果然是类似的风格和题材。没有令人十分出奇的摄影和剪辑技巧,更多的是内容和剧情留给人的感动和唏嘘。
影片中比较喜欢的几个人物关系,一个是丹和两个小孩的关系演变,另一个就是丹和凯蒂似亲似友的温情流露和羁绊。
丹是个嘴硬心软,热情善良的老木匠,和同事关系十分和睦,和邻居的大男孩“老中”也是成天互怼但实际彼此互相关心。如他所说,他并不是个吃软饭的无尊严的“狗”,面对审核电话提问时
While it is important to shine a light on social injustice, there are elements that I find invidious hyperbole.
我是布莱克:紧凑!无人再是布莱克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anrenkong.com/pp/dy-1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