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部难以下口评价的电影。
当做剧情片、煽情电影来看,它无疑是优秀的,让人紧跟着它那无助抓狂的情感主线;但是我是当做悬疑电影来看的,过程中真的是无数次失望。
让我们管中窥豹,拿一个人的故事做例子好了:第一个嫌疑犯,光昊,从他身上就能看出百般破绽。起初怀疑他居然是在警察已经排查一圈之后,从妻子口中得知的二手信息,此时难道不已经是众人皆知?然而,警察知道光昊在死者死亡当晚曾进行跟踪,就一口咬定其为凶手。各种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就没有想过他可能不是凶手并且在跟踪中能提供一些重要信息?好吧,最后还是证明了他的清白。那么一个傻子能够将作案过程重现的一字不差,这点还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居然等到第三个嫌疑犯时才能想起:光昊可能目睹了案发过程。最后,导演为了能让电影继续悬疑下去,决心让光昊死,那你也得用点心吧?光昊一个人站在铁轨上,火车疾驰而来,声音有多大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吧,此时居然有3、4个人在附近扭作一团,脱身的警官也是不慌不忙来找光昊,而光昊自己
最后的部分才是影片的高潮,凶手是一个普通人,是任何一个人。
不过我倾向最后的学生是小白脸杀的,这是导演在电影剧情和画面里唯一透露出来的,其他的案件,线索都不能肯定。
而且至于导演为什么在最后一个案件中给了很多对凶手暗示的细节,能够推断小白脸是凶手,我认为导演是想创造一种反差,一种可怕的结果与现象,就是人性扭曲报复社会的心里,这就暗示了之前人不是小白脸杀的,他是因为被镇上人们认为是凶手后社会的眼光舆论的压力最后才去犯了案。
这样推断的话,就能够反映导演的意图,凶手可能是任何一个人,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傻子的爹,或者是没有出现在电影镜头里的人。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环境与现实压力下,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当欲望与压力战胜理智的时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凶手么?
这就像我们一样,过着双面人的生活。社会就是孕育着这样一个扭曲的群体。
对于看到很多人说这电影不值这么高分,结尾草率,很普通的悬疑片,那我想告诉你,你真的没看懂。最后朴探员与小女孩的对话,以及那个苦涩纠结复杂的眼神
第一个镜头中男孩等待、发现、抓捕、确认,罐子里是满的。
全片在精心安排和精准调度下展示失控与混乱。
火车代表历史无情前进的巨大趋势;按假鞋印做伪证时、局长拿着标题“谋杀案隐藏于神秘中”标题的报纸来接管这个案子时火车都呼啸而过,而且越来越近,直到火车把真相的知情者还有关于真相的报告结果碾碎,它都不曾停下来。
各种镜头前后景中信息的布置安排都很妙,有效且高效。
“罪犯是个精神变态者,一听到这首歌他就发狂。”“对,和集会时先演奏国歌一样的道理。”
我认为,杀人真凶是那位只在电影中几乎是一闪而过的警察局的锅炉工.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宋康昊和金琮终于推断出弱智的小孩是凶杀案的目击证人,见过凶手真实面貌。当宋康昊拿着有重大嫌疑年轻人的照片让弱智小孩确认时,小孩说了一段与案件没有直接关系却是遗言的话:‘好热,他把我推进火里……’,这句话导演把它放在弱智小孩临死前说,表明了导演要说明两个意思,第一,弱智小孩脸上的伤疤是真凶在以前所造成的(至于如何造成的与案情和剧情无关),第二,真凶跟“热“或者“火“有联系.
(一)梳理
一开始,就是一具尸体。
随后朴警官的妻子(吧)听说白光浩会跟踪受害者,朴警官和曹警官马上把白光浩抓住,威逼利诱,逼他认供
要重现现场经过,朴警官只想立功,完全不顾是否有证据,尽管苏警官也找到证据证明凶手另有其人
但后来又有尸体出现,确实证明了凶手不是白光浩。于是买鞋道歉
觉得苏警官让自己出洋相,很气
关警官发现电台音乐的线索,每发生凶案的晚上,都有人点同一首歌,他却觉得关警官大惊小怪,去调查没有阴毛的男性(现场没有发现阴毛),一遍遍去泡澡观察
多数韩影佳作以浓重的情义刻画和刺激的动作场面作为招牌,而本片的克制、犀利和能量实在太过深厚、超前了。和我预期的样子完全不同,略有失望,但本片将商业和艺术结合得如此高明,再挑剔或平凡的观众都很难忘记最后在阳光下重返犯罪现场时感受到的那份颤栗;再加上时代烙印,简直是韩国电影的代名词。
对这部电影的观看周期横跨4年,终于在上个月看完了,史称毫无破绽的推理片,剧情结构确实巧妙,引人入胜,对于那件那种欲破不破的感觉,很让我心痒。对于到最后也没明示凶手的这个结局,我还是有一点遗憾的。两个男主演的都很好,他们在整个故事前后发生的性格强烈对比和反差,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丰富的长镜头,做旧的场景,昏黄的画面。这都是导演的成功之处,成功的还原了当年的杀人情景,而且让观众充满悬疑。最后宋康昊在多年后,听到女孩儿的描述后,那眼眶含泪的一瞥,简直不能更成功。试想一下,大荧幕外头,真正的凶手在回忆了自己当年的杀人行径后,面对这一眼神,他是否会感到害怕,还是会感到侥幸呢?
杀人回忆:长一点的短评而已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anrenkong.com/pp/dy-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