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笼罩着阴郁的气息呢?台湾电影不景气,大陆也同样不景气,然而经济上的情绪直勾勾地贯穿到了台湾电影的五脏六腑,大陆的电影却还在上演着一幕幕连篇假话。
我想把这部电影和我特别喜欢的《阳光普照》做一个对比,两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是一样的:隐藏在、深埋在台湾社会中令人窒息的悲。只不过 阳光 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像小说,这也更能令观众接受,情感上也能更为深入,但专注的点更小,对社会的整体批判性稍差。 同学 则像一篇散文,讲到这讲到那,多个主角来回讲述
看到有人讲片名是同学-对应大佛+,个人不太认同。或许他是导演意图的一个不错的伪装。
片中有个人物叫做麦娜丝,可说到头,她也只是片子四分之一的百分之五十,导演为什么要把她放在片名呢?个人感觉也只能在麦娜丝这个人物的象征意义上找答案。麦娜丝二十几年前是学校的校花,闪耀着光芒,那正是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高光时刻,而现如今,她就像三个同学见面时闭结用尽全力拿手指比划的一样…因此,片名还有一种解读就是《麦娜丝同学》,也就是她的象征意义—台湾。
全片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
《同学麦娜丝》是一部充满台湾本土气息的电影,片中围绕着事业、爱情、住房这几大主题展开,既体现了生活不公,也突出了底层人没钱没房、被迫做鸡的悲剧。
影片讲的是小人物的故事,主角是四个已迈入中年的老友。四个人性格分明,际遇也大不相同。有理想的人却最堕落,浑浑噩噩的人却最深情,最认真的人却万事不顺,最善良的人却遭遇惨死。片名中的“麦娜丝”是其中一位的梦中情人,却靠卖身为生。
隐喻1:「初心」效应会失效
《同学麦娜丝》是一部有关于“初心”的片子,片中有两组人物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阿飞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年前,导演黄信尧凭借黑白电影《大佛普拉斯》一鸣惊人。
金马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被他收入囊下。
影片中主角的世界是黑白的,但他看到老板的行车记录仪画面却是彩色的。
一句“有钱人的人生,果然是彩色的”道尽了现实的心酸,也埋着人性的讽刺。
三年后,导演阿尧的新片还是一如既往的蔫坏。
只是,没人能料到他在电影里直接出境。
一记横空飞踢,抡拳乱打。 好家伙,全世界第一部导演跑到画面里打人的电影出现了!
因为上一部《大佛普拉斯》的成功,大家对黄导这部《同学麦娜丝》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事实上我认为这部片子总体感觉还是没有辜负影迷们的期待,主题上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也有着更多不同的聚焦点和黑色幽默。
首先这部片子里面的各种名字就很有趣,市长的名字叫“蒋中文”,添仔叫“吴明天”,都已经是对这些角色做了暗喻,包括片名麦娜丝,一方面大家认为是MINUS的音译对应之前的大佛PLUS,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暗示是,娜丝=那厮,代表着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是卑贱的角色
重型摩托、导演梦、选举、中奖、漫画书、房贷、家庭、初恋、性爱,妄想的和自负的渴望麦娜丝和瓦乐莉,落魄的和孤独的守着阿珍和阿月。在「他们」的视点里,组织着理想和现实的失衡。神桌上的麦娜丝们被打回原形成为一则寓言。
影片里男性对视点的高度占有不仅让整体内容倾斜,也进而把失衡感放大得惹人反思,继而直面「大男子主义」。女人成为失落的安慰和成功的点缀,被故意分类和分配,永远处于次要地位(闽台地区的「大男子主义」有宗族社会的基底和世俗成功经的加持)。黄信尧是否意识到这点
同学麦娜丝:荒诞却又真实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anrenkong.com/pp/dy-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