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axi Driver, A Lady and A Prostitute
出租车司机,淑女和雏妓。
《出租车司机》应该是马丁·斯科塞斯最付盛名和成功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这是个绝对男性主导的故事,德·尼罗(De Nino)饰演的出租车司机特维斯(Travis)毫无疑问是本片的核心。
孤独的特维斯是退役越战老兵,他在纽约当一名夜间出租车司机,因为这样可以解除他不眠症的困扰。他对于周遭的一切感到失望,觉得这是个罪恶的世界。当他追求美丽的议员竞选工作志愿者贝斯蒂(Besty)失败之后,他决定刺杀参议员来发泄久压心头的愤怒与不满。后来他又结识了雏妓艾丽斯(Iris), 孤独可怜的艾丽斯激起了特维斯的温柔,他帮助她,更想拯救她。当特维斯刺杀参议员也失败了之后,他选择去杀死拥有艾丽斯的皮条客和顾客,在一场血腥屠杀之后,特维斯自己也了结了生命。滑稽的是大众媒体把特维斯描述成拯救少女的英雄人物。
总的来说,女性人物在这部电影里主要是衬托的作用,从特维斯与两个女性的关系上表现特维斯的孤独与隔绝。特维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孤独伴随着我的一生,在所有地方,无处不在。酒吧里、车里、人行道上、商店里,无处不在。我无处可逃,我是上帝的孤独者。” ——Travis Bickle
Travis的第一个面孔:一个电影中的Travis
这里讲述的是编剧施拉德和导演斯科塞斯[1]着力塑造的他们“理想中的”Travis形象。[2]
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只展现了一个世界,即Travis眼中的世界,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影片中的一切都从Travis的视角出发,Travis看不见的东西,观众也不可能看到。于是观众失去了选择的空间,他的面前只有Travis本人和Travis的当前。那么,如何在这么狭窄的视角里拿住观众呢?那就是使观众与Travis产生认同,让Travis跟观众有更多的共同点,即让Travis的特征变得模糊。
为了保持镜头语言的暧昧,使观者随时处在一种无处下手的紧张中,关于Travis的一切,都是通过暗示的方式给出来,影片没有给出Travis的履历、他与父母的关系、他的感情史等等,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闪回镜头,没有给出他生命中曾经历的“决定性时刻”
影片“Taxi Driver”可谓Martin Scorsese能够蜚声国际的扛鼎之作。这部拍摄于1976年的影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难免有浓重的时代烙印,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美里。所谓时代烙印,即出现在影片所呈现的内容中,也表现在影片拍摄的技法上。从电影手法来看,本片作为美国新好莱坞派作品,明显摒弃了传统故事性叙事手法,将情节进行碎片化处理,通过一段段更为细碎的实景化、生活化的桥段,以及诸如演员服装、发型的改变之类的细节,来推动影片的整体线索。同时
1976年拍摄的老片。描写越战反思的,一口气看了两次,也是今年看的N部片中最喜欢的。
浓烈的汽车尾气,看不到前方的路。Travis双眼的大特写,忽明忽暗的五次闪现,眼中有隐约的泪光。
尾气如同战争的烟雾。
前面三分之二部分的故事其实没有清晰的脉络,这也是导演精彩巧妙之处,与好莱坞如今的五分钟一小高潮,二十分钟一大高潮很不相同。没有高潮迭起的场面,很平缓的叙述,让你猜不透的结局,果然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越战的背景只在片头的对话中有所提及。
“有服役吗”
“1973年5月光荣退役”
寂寞?其实本来是打8分的,但是突然想到电影里的一些小trick,激动万分,于是开始梳理:
德尼罗开出租车的起因无非是工作时间长(退伍军人,一看就是个闲怂),收入不菲(一周350-500刀)。但是根本的内在原因还是因为寂寞(说白了还是个闲怂)
因为寂寞,德尼罗很快就对一位搞杂志宣传工作的女神一见钟情。继而因为对女神爱屋及乌而开始支持喊着“We Are the people”的总统候选人;又在出租车上与这位总统候选人对话后对他失望万分。如果仔细听总统说的话会发现都是空话。
因为不要脸跟长得痞帅再加上呆萌
不幸的是,Travis被贝茨拒绝了,愤怒的他威胁说要把自己的梦中姑娘扔到地狱里去(“你在地狱里”,“你要在地狱里被烧死”)。Travis的措辞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神经错乱其实根植于它那混乱的宗教信念。看来,上帝孤独的子民首先是残酷战争的产物,其次是信仰扭曲的产物。
Travis是一位当代圣人,他乐于助人,就像他乐于杀人一样。自我的内在冲突,使他杀气腾腾,使他充满情绪,有着对世界不分青红皂白的憎恶。
斯科塞斯混淆了妓院和教堂,他把哪儿都不如家好替换成了哪儿都不是家。
Travis追求秩序
高能预警片 《出租车司机》:残暴中的温柔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anrenkong.com/pp/dy-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