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那晚,正好住处隔壁的体育学院开运动会,从九点半到十点,放了半个小时的礼花。天空被燃烧得火红一片,噼里啪啦的声响好像鞭炮厂出了事故。
当时我的电脑屏幕上也是烟火盛放,不过那是黑白色的烟火,燃放的时间是一九三四年,纽伦堡。他们在庆祝的是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周”。
事过境迁,尽管碟片包装上耸人听闻地夸张着此电影的“毒性”,也只能算是一种贩卖伎俩了。影片中的阅兵式、团体操游行,也许只有在朝鲜才能经常看到。当年的纳粹在三九年战争打响前每年都要来上这么一次。给人的最深感受就是:希特勒的体力真不错。要知道那一站就是四个钟头,连续六天白天阅兵晚上游行,或者白天游行晚上狂欢,元首一场都不能拉下,还时不时得来段个把钟头的演讲。比今天的竞选季节还疲劳。其实,这是一种古典的美学战术:一场庆祝活动若能比上千次飞行演说更蛊惑人心,消耗的人力物力也就不用精打细算了。那些年德国经济不怎么样,搞“旗帜海洋”所用的巨量布料,对纺织工业的复苏还是有点作用的吧?
在代表大会上发言的诸位巨头,今…
《意志的胜利》,纳粹神片。据说这一部片将成百上千万人洗脑成为狂热的纳粹分子。欲澄清并解构这部片的魅力,只从盟军的正确二战史观去攻击它,其毁灭是不够彻底的,我们应当从普通德国人的视角看看纳粹狂热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如此才能将其反向工程,彻底地瓦解掉。
彼时德国的政局远非局外人和史外人所能想象。如今的我们马后炮地对纳粹的邪恶门儿清,但在当时全德人民所看到的景象,是一片祥和,国富民强,积极向上,每个人都被一种伟大使命感所激励而奋进。这种使命感伟大到个人都无法把握
可以说德语电影,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影视作品电视剧也好,我都看得很少.因为我总觉得德语片没有什么逻辑而言.硬生生地故事情节,硬生生地节奏,以及演员那硬生生的表情和硬生生地德语.
但是最近为了练习德文听力,也算是看了不少的德文电影和纪录片,无论是纳粹军校 窃听风暴 还是风靡一时地最具德国现代意识的浪潮 Die Welle,可算是把我对德国电影的差印象翻了个身.
毕竟德国也是有着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可见其在世界影坛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和我最爱的法国片 英伦片 美剧不同,德国片 几乎没有什么华丽的背景 浓郁莎士比亚风情和个人英雄的冒险与挑战,深深的哲理和鲜明的人物内心刻画以及那发人深省和悲凉的气氛顿时彰显了德国,一个哲学与历史强国的风采,这一个我总是忽略掉的现实.
言归正传,意志的胜利 Triumph des Willens 为配合其拍摄,第三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希特勒元首的美…
这部影片再现了第三帝国人民对元首的狂热。之前看《乌合之众》有以第三帝国人民为例的片段,我觉得这种群众盲从的成分多少有些,但真的不得不称赞希特勒的切入点,直打当时政府七寸,屏幕前的我都有点被煽动了,何况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群众。好的切入点,好的文稿,好的演说家,成就了希特勒。140字?……………………………………………………………………………………………………………………………………………………………………………………………………………………………
在当时此片是希特勒为了宣传纳粹党灵魂的工具,尔后一直被全球禁映,但影片在意识形态方面取得成就是无法衡量的。莱妮凭借自己的才华仅仅在32岁时就创造出一种非同凡响的英雄主义电影,从中的摄影、剪辑、音效及音乐为后世珍藏并效仿,但未被超越。直到今日,它依然被奉为经典,这也是此片到现在依然能够引发争议对其价值的有力证明。
虽然一些言论者要求莱妮承担其内容或结果方面的道德责任,但莱妮拒绝了:不管电影里的内容包含了多大程度的真诚,它都和她制作这部电影一样,只是机会主义的问题。但有点是肯定了: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影片,虽然有一些蛊惑人心的形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其体现出的艺术价值会一直保存下去。
“意志的胜利”Adolf Hitler新作,向莱尼·里芬斯塔尔致敬!向纪录片人致敬!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nanrenkong.com/pp/dy-67707.html